凯时app官网首页无人机编队表演、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华南虎”机器人、学生创业项目“云鲤”奶茶……6月23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的2024年校园开放日暨本科招生咨询会上,各院系“秀”出的专业“绝活”,吸引了一大批考生和家长。
今年,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招生有何亮点?学校有哪些特色学科及优势专业?就业前景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赵红茹。
今年华南理工大学招生总规模是7000人,包括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普通类、国家专项、高校专项等多个招生类型。
“我们的招生专业(类)包括19个专业类,31个专业,22个教学改革班。其中19个专业类由同一学院内相近专业组成专业类,前期实施专业类培养,打牢基础拓宽口径,后期进行专业分流。”赵红茹说。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开设了20个本研衔接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包括2个拔尖基地班、3个强基计划班、10个本研创新班、5个卓越班。其中拔尖基地班、强基计划班和创新班实行“3+1+X”本研衔接培养模式,“X”硕士生为2或3年,博士生为4或5年,这三种特色班的保研比例在80%左右。而卓越班保研比例在50%左右,致力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
据了解,华南理工大学2024年继续开展软件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双学位试点项目,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还可跨学院辅修专业(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目前在校学生约有15%的学生修读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
“今年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增加报考热度高的专业计划,新增智能海洋装备、软物质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低碳与智慧能源试验班)、统计学、工业工程等5个专业招生,升级交通运输类专业为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与运输)。”赵红茹介绍。
其中,软物质科学与工程是全国首设专业。该专业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前沿与需求。
虽然软物质科学与工程是华南理工大学今年新增本科专业,但早在2016年,学校就成立了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汇聚起一支年轻化、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学及科研团队。该专业将实施“全员学业导师制”育人工程,强化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同时采取“全英教学”“示范班”“学院与书院融合教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在地国际化”。
智能海洋装备今年则首次以智能海洋装备创新班名称招生,采用本硕博贯通培养。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与运输)培养具备交通大数据分析、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人工智能(AI)+交通等专业知识的交通领域高端创新人才。
“我校普通类本科生在校期间有多次申请转专业机会;广州国际校区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有四次转专业机会,仅限在广州国际校区内各专业,满足学生专业兴趣和未来发展。”赵红茹说。
华南理工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和“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如何培养人才呢?华南理工大学以“融入发展促发展”为办学理念,学校发展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模式。
学校厚植创新创业成长沃土,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接近7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过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一次学科竞赛。
校内建有超10000平方米的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已累计培育学生团队超480个,学生成功创办企业160余个,获得投资项目超90个,累计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100万人,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优秀案例,全国仅2家高校入选,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敢创新、会创造、能创业的“三创型”人才。2023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98.35%,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我们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地缘优势和学校理工见长的学科优势,推动‘大湾区+行业产业+大学’协同育人,努力培育一批跨学科、宽视野、复合型、国际化的学生,为科教强国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赵红茹说。